Android | iOS
下載APP
◎孫小程
“鈉電池量產第一年”的聲音很高,市場發展似乎沒有預期的那么順利。在需求方面,很少有車型在今年內確定配備鈉電池。目前,只有奇瑞icar、思浩華仙子、江鈴集團新能源EV3等公布了鈉電池“上車”計劃。與此同時,電池級碳酸鋰跌至30萬元/噸左右,鈉電池的成本優勢不再突出。
產業鏈對鈉電池仍保持高度熱情,研發投產如火如荼。以維科技術為例,公司鈉電池一期工程已投產,二期工程剛剛開工。維科技術董事陳良琴告訴《上海證券報》,產業鏈仍對鈉電池持堅定樂觀態度,上下游正在合作探索應用場景的可能性。但陳良琴也提出,鈉電池產業鏈的配套設施還不成熟,目前真正投產的廠家并不多,行業要真正走向產業化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
陳良琴說:“去年,許多機構來找我們,一些機構希望每年能運送幾十個GWh鈉電池。事實上,這太快了,太夸張了!”。
鈉電池“上車”不如預期
此前,許多機構預測,2023年將是鈉電池量產的第一年。但到目前為止,已經公布鈉電池“上車”計劃的車型并不多,只有奇瑞icar、思皓花仙子、江鈴集團新能源EV3等,電池供應商包括寧德時代、中科海鈉、富能科技等。
正如乘客聯合會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所說:“近年來,動力電池產業鏈一直積極布局鈉電池的大規模生產。鈉電池目前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但汽車公司的反饋并不積極。”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碳酸鋰價格的下跌,鈉電池能否承擔“鋰電池替代”?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一路飆升,價格一度超過60萬元/噸。在此背景下,鈉電池備受追捧。但自今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大幅下跌。根據上海鋼鐵聯合會5月30日的數據,電池級碳酸鋰的平均價格為30.25萬元/噸,比最高價格“減半”。
據乘客聯合會分析,鈉電池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在核心技術路線存在爭議、供應鏈不完善、生產工藝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下,鈉豐富的資源儲備難以在工業初期迅速轉化為成本優勢,汽車公司很難有動力在短期內選擇適應鈉電池。
乘用車可能不是鈉電池最好的競技場。上海一位電子新分析師表示,鋰電池可以緩解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如果使用鈉電池,車輛的重量將顯著增加,偏離乘用車的輕量化趨勢。
工業化或2-3年后
然而,乘用車市場的暫時挫折并不意味著鈉電池的工業化受阻。
從國內上市公司的動態來看,產業鏈仍在繼續增加對鈉電池領域的投資。格林美董事長徐開華在今年5月的業績簡報中表示,公司鈉電材料業務今年第一季度完成1萬噸產能建設,計劃2023年完成3萬噸產能建設。今年2月,華陽宣布,1萬噸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已開工奠基,總投資約11.4億元,年產2萬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1.2萬噸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據高工產研統計,目前鈉離子電池企業35多家,實驗室企業50多家。預計2023年上半年將有20多家送樣企業,下半年將有5家以上企業實現大規模生產。
投資如火如荼,真正的產業化還需要等待。陳良琴認為,鈉電池產業鏈的正負極材料和電解質將于2022年產業化,電池將于2023年產業化,鈉電池項目的集中實施預計將等到2024年、2025年。
對于一條技術路線來說,實現2-3年的產業化已經是一個快速的速度。
對于鈉電池的“出路”,陳強調,鈉電池的缺點不能與鋰電池的優點作斗爭,我們必須找到適合鈉電池的應用場景。與鋰電池相比,鈉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耐低溫、倍率性能好四個顯著優點。然而,鈉電池也有一個缺點,即能量密度低于鋰電池。
據報道,由于認證程序相對簡單,預計鈉電池將率先在兩輪車上批量使用。目前,一些公司已經邁出了第一步。2023年3月,雅迪科技集團與華宇新能源科技公司合作,宣布成立華宇鈉電公司,發布華宇第一代鈉離子電池“極鈉1號”,并支持整車雅迪極鈉S9。
短期機會也取決于儲能市場
產業鏈公司普遍預計,鈉電池有望在更大的儲能市場爆發。陳良琴表示,儲能廠商更關心成本和安全。原因是儲能容器對尺寸和重量要求不高,可以接受占地空間換能密度。
目前,鈉電池制造商和儲能制造商正在共同推動研發。例如,維科技術已經開發出能量密度為150wh/kg、公司最近與13家企業代表簽署了鈉電行業戰略合作協議,涵蓋家用儲能、工商儲能、超高安全儲能等方面。
從需求方面來看,儲能市場更加分散,適合鈉電池作為新人進入市場。正如陳良琴所說,儲能在未來是一個可以與乘用車媲美的大市場。與乘用車動力電池市場不同,儲能市場對新的技術路線和制造商更加友好和開放。
根據天豐證券的研究報告,基于層狀氧化物系統的循環壽命有一定的限制,需要陰離子正極和電解液系統的進一步成熟才能發展到大容量儲能領域。預計鈉電池預計將在2024年下半年后逐漸滲透到儲能領域。預計2025年鈉電的市場空間將在100GWh左右。
陳良琴認為,鈉電池制造商應該與需求方一起探索產品的可能性,維科技術一直在與客戶合作開發,積累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同時,考慮到電池是一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維科技術今年特別將研究所獨立于工廠,以加強尖端技術研究,促進極端制造能力。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m.aaeedd.cn/cq/18421.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