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楊 晗
□在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危機中,與美國中小型銀行和大型銀行的整體穩定不同,歐洲主要是大型銀行。歐洲大型銀行和英國和美國大型銀行都是混合業務,但模式不同:美國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國是銀行控股公司模式;德國和瑞士是全方位的銀行模式
□在全方位銀行模式下,商業銀行不僅承擔傳統銀行存款和貼現的功能,還開展證券交易、擔保、信托、融資租賃等業務。證券業務只是銀行的內部部門,導致歐洲證券市場發展相對較低。
□美國是一個集團擁有銀行子公司和證券子公司的模式。英國銀行控股公司的模式是全能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之間的模式。作為母公司,銀行只經營傳統的銀行業務,非銀行業務通過子公司開展
從美國硅谷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等中小銀行到歐洲瑞信、德國銀行等大型銀行,美歐銀行業危機持續發酵。從直接原因來看,危機是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加息導致銀行系統持有的債券和衍生品的浮動損失,市場擔心資本沖擊后的擠兌或股價下跌。從內部原因來看,主要原因是相關銀行穩定經營,流動性管理不完善,美國放松對中小銀行的監管。在某種程度上,銀行風險偏好的增加和中小銀行監管的放松可以被視為深化混業的一種方式。為什么美歐銀行業的混業經營框架是這場危機的重要原因?什么力量促進框架的形成?本文試圖梳理相關的歷史邏輯并進行分析。
第一,深化混業是美歐銀行業危機的重要原因
1.深化美國銀行業混業
在這場危機中,硅谷銀行主要在低利率時期吸收大量存款,并在資產端配置了大量AFS(金融資產可供出售)和HTM(持有到期投資)以獲取收入。2022年底,硅谷銀行貸款740億美元,AFS和HTM貸款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遠遠超過貸款余額,約占資產的57%。底層主要是美國國債、住宅抵押支持債券等(MBS),在加息的背景下,這類資產的價格下跌。2022年底,硅谷銀行AFS資產260.68億美元,未實現損益-25.33億美元。HTM資產公允價值761.69億美元,浮虧151.6億美元,總損失176.93億美元,超過其凈資產。
美國銀行體系的常見問題是資產端持有債券和MBS的損失。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放松分業經營框架,直到轉向混業經營。在此過程中,美國銀行系統的非息收入比例顯著增加。2000年后,長期低利率環境在銀行積累了大量超額發行貨幣,貸款需求相對不足,銀行持有的證券資產增加。特朗普政府監管的放松進一步推動了2018年的這一趨勢。從資產比例來看,2000年以后證券資產與貸款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同時,由于衍生品市場波動加劇,銀行交易賬簿變化進一步擴大。2022年底,美國銀行體系AFS和HTM投資組合總虧損約6200億美元,當年美國銀行業凈利潤為2642億美元,虧損超過兩年利潤之和。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通過了《經濟增長、放松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和沃爾克規則修正案,大大放松了中小銀行的監管標準,從合并資產50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降低了500億美元至2500億美元的銀行壓力測試頻率,取消了壓力測試要求,降低流動性覆蓋率(LCR)要求等。;同時修訂沃爾克規則,資產低于100億美元、交易資產和負債總額不超過5%的社區銀行不再受規則限制,簡化交易資產和負債總額低于200億美元的銀行合規要求,短期交易不再在60天內提交交易意圖,并放松對銀行承銷、做市、基礎經紀業務和外國銀行境內交易的限制。硅谷銀行和第一共和國銀行作為500億美元至2500億美元的銀行,被排除在系統重要機構之外,不包括投資AOCI(其他綜合收入),流動性管理標準也相應降低,直到危機發生。
2.德瑞全能銀行混業模式風險隔離能力弱
與美國中小型銀行的危險和大型銀行的整體穩定不同,歐洲主要是大型銀行。歐洲大型銀行和英美大型銀行都是混合業務,但模式不同:美國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國是銀行控股公司模式;德國和瑞士是全方位的銀行模式。在全方位銀行模式下,商業銀行不僅承擔傳統銀行存款和貼現的功能,還開展證券交易、擔保、信托、融資租賃等業務。證券業務只是銀行的一個內部部門。這導致歐洲證券市場發展相對較低。相比之下,美國是銀行子公司和證券子公司的集團模式。英國銀行控股公司模式介于全能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之間。作為母公司,銀行只經營傳統銀行業務,非銀行業務由子公司開展。
總的來說,德國和瑞士的全能銀行模式的風險隔離能力弱于美國和英國的子公司模式。反映在危機中:
首先,從危機的角度來看,瑞信主要是由于投資銀行和私人銀行的業務損失,最終影響了銀行的生存。德國銀行也占衍生品業務的很高比例,導致投資者擔心股價的傳播。
第二,從業務結構來看,2022年瑞信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部門占總資產的近60%,規模約為傳統銀行業務(40%)的1.5倍;德國銀行的結構與瑞信基本相同。次貸危機發生前,德國銀行大力轉型為投資銀行業務,深入參與衍生品交易。2015年至2017年連續凈虧損后,德國銀行逐步收縮相關業務,2022年底衍生品資產占22.4%,它比2009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但仍然是歐洲主要銀行中最高的。
第三,從收入結構來看,可以發現歐洲大型銀行的資本市場收入比例普遍高于美國傳統大型銀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部分接近美國傳統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
二、美國:自然混業-分業-混業銀行業發展歷史邏輯
為了分析美國和歐洲銀行業發展的歷史邏輯,有必要提到兩種影響監管政策變化的理論——公共利益促進理論和私人利益促進理論。
公共利益促進認為,政府是一個善意的中央計劃者,銀行作為一個金融中介,代表存款人識別合格的借款人,因為銀行難以擁有所有的借款人信息,將面臨反向選擇(借款人隱瞞不利信息)和道德風險(借款人不執行合同協議);銀行傾向于增加利潤杠桿,提高資本利潤率,與穩定的存款需求有目標沖突,儲戶無法完全了解銀行的資產狀況。資產不透明也是一種信息不對稱。儲戶恐慌可能導致銀行擠兌,造成系統性風險,必須謹慎監管。因此,危機往往是促進監管收緊的事件。
私人利益推廣認為,銀行制度法律和監管規則的變化是游說集團和利益集團影響其有利政策目標的結果。在美國和歐洲銀行業漫長的演變歷史中,上述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促進作用。
1.大蕭條前的自然混業狀態
大蕭條前,美國銀行業處于自然混業狀態,即無業務限制,各銀行自然參與各種資本市場業務。1863年前,美國銀行業由分散的州立銀行主導。州立銀行可以發行銀行券作為貨幣流通,造成貨幣市場混亂。與此同時,銀行資本普遍不足,約一半的銀行在營業期屆滿前關閉。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銀行監管的呼聲逐漸占上風。此外,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籌集軍費已成為北方政府的迫切需要。經過與銀行的反復談判,政府通過了《國民銀行法案》。政府授權聯邦銀行壟斷發行國民銀行券,并規定每90美元的銀行券需要購買100美元的聯邦政府債券來解決政府融資問題,銀行券由國家信用背書。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形成了聯邦銀行和州立銀行的雙軌銀行體系。同時,為了保護州權,銀行限制在當地經營,成為美國單一銀行制度的基礎。
國民銀行法案沒有解決擠兌問題。此外,由于銀行債券以聯邦債券為背書,貨幣發行與聯邦債務規模掛鉤,隱患無法根據實際經濟需要進行調整。1907年,由于投機者聯合銅業失敗,聯合銅業在蒙大拿銀行質押股票獲得資金,儲戶聽到消息后從相關銀行提取現金。摩根財團創始人J被迫出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迅速下跌和蔓延.P.摩根從各種大型金融機構和企業中籌集資金,通過私人關系發送到紐約,借給需要流動性的經紀人,并以低價收購了田納西礦業和鐵制公司,以避免破產。這場危機使美國社會放棄了銀行分散經營的觀點,形成了最終貸款人和市場秩序管理者的共識。1913年,美聯儲成立了《聯邦儲備法案》,負責制定貨幣政策,充當最終貸款人。該法案解決了流動性最終提供者的問題,但沒有觸及混業業務框架。
總之,在大蕭條之前,美國銀行業處于自然混業狀態,其監管框架的變化是由危機后的公眾意愿推動的,比如美聯儲的成立。同時,利益集團——如1911年發布的“藍天法”,要求證券發行必須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并經國家政府實質性審查,其推出似乎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實際上背后有銀行,主要動機是限制證券發行,防止證券市場發展后銀行融資地位受損,導致金融媒體。
2.大蕭促進分業經營
20世紀20年代,美國在汽車、電氣、鋼鐵、建筑等行業發展迅速,經濟大幅改善。大多數人認為,在大蕭條之前,美國股市的繁榮將繼續下去。為了控制信貸規模,1928年美聯儲從1.5%的低點上升到1929年8月6%的水平,大蕭條即將來臨。當時,銀行系統面臨著持有債券和股票價格下跌、借款人投資或投機失敗無法償還貸款、存款人爭相取出存款的三大壓力。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有9000多家銀行倒閉,占三分之一以上。
大蕭條使美國銀行業轉向分業經營。1933年6月,美國發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其主要內容是禁止銀行包銷和經營公司證券,只能購買美聯儲批準的債券;第二,商業銀行需要剝離證券子公司(J的一個著名例子是J.P.摩根分為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三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第四,該法案的Q條例禁止銀行向日常交易賬戶支付利息,并要求銀行對各種存款利率施加上限,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限制銀行的負債成本來降低其風險偏好。
該法案似乎是基于公共利益,但仍有私人利益,如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FDIC,聲稱在銀行破產時保護儲戶利益,但實際上與中小銀行半個多世紀的游說有關,因為存款保險將大大增強儲戶對中小銀行的信心。
總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建立了分行業務框架,為美國銀行業的分行業務奠定了基礎。1956年發布的《銀行控股公司法案》進一步限制了銀行控股公司只能從事與銀行業密切相關的業務,阻礙了銀行通過控股公司同時經營商業銀行和證券業務的路徑,進一步加強了分行格局。
在銀行經營區域限制方面,《銀行控股公司法案》進一步限制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在跨州設立分支機構。1927年發布的《麥克法登法案》強化了《國民銀行法案》限制國民銀行開設分支機構的規定,要求國民銀行不設立跨州分支機構,延續單一銀行制度。
3.走向混業經營放松時代
20世紀60年代以后,利率限制影響了美國銀行業吸收存款的能力,儲戶流向貨幣基金、國債和商業票據市場。在銀行的呼吁下,1970年后,美國的利率控制逐漸放松;同時,在分行模式下,銀行增加了對房地產、石油等周期性行業的投資。單一的銀行制度使銀行與當地經濟密切相關。1986年,石油價格下跌,美國西南部房價下跌,以西南儲貸協會為代表的美國銀行業陷入破產浪潮,1980年至1994年,1600多家銀行倒閉或接受FDIC救助。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銀行業進入了一個放松的時代。1977年,美國放寬了對證券法的解釋,商業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開始從事證券經紀業務。1978年,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子公司或控股公司購買不超過營業收入10%的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放寬對商業銀行承銷商業匯票和公司債券的限制。1987年,美聯儲允許銀行控股公司通過其子公司包銷地方債券、商業票據和抵押證券;1989年1月,花旗、大通、摩根、銀行家信托公司、太平洋安全銀行等5家銀行被批準申請包銷公司債券。從20世紀60年代的5%到1996年底的25%,美國銀行業證券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
1999年,美國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中銀行與證券、保險的分業限制,廢除了《銀行控股公司法案》中銀行控股公司的分業限制能夠從事保險業務的規定。將金融控股公司定義為至少兩個金融集團,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證券和保險中提供大規模服務,為美國通過金融控股公司進行混業經營奠定了基礎。因此,花旗在1999年前合并了保險公司的旅行者集團,美國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收購了美林證券,J.P.摩根和大通曼哈頓銀行于2000年合并為摩根大通銀行。即使是堅持傳統銀行業務的富國,2022年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25%。
事實上,在《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出臺之前,美國銀行業已經以各種方式涉及到混業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放松了控制,包括聯邦政府對儲貸銀行危機、石油危機和滯脹的反應,以及歐洲銀行業外部競爭的影響。當然,也有銀行利益集團的推動。更基本的因素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繁榮的資本市場。
4.金融危機后,美國政策反復出臺
2000年后,美聯儲逐漸降息,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非常繁榮。2005年后,美聯儲開始加息,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在2008年倒閉,導致金融危機。
奧巴馬政府在金融危機發生后,推動了多德-弗蘭克法案的出臺。該法案并沒有動搖混合行業管理的基本框架,而是全面收緊了監管標準:一是成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負責識別和處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解決混合行業管理下“傘形監管”失敗的問題,即美聯儲不能領導各部門進行綜合監管;二是擴大美聯儲的監管機構,監管資產超過500億美元的銀行控股公司;第三,對商業銀行提出更嚴格的資本標準,限制混合資本工具,提出反周期緩沖資本要求;第四,禁止銀行使用聯邦存款保險存款進行自營交易,投資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即“沃爾克規則”。
多德·弗蘭克法案是由公共利益驅動的,是對金融危機的現實反應。該法案沒有改變混合經營的基本框架,但大大加強了美國政府的系統監管,加強了商業銀行對存款資金使用的限制。法案實施后,有效防范了金融風險,但也造成了中小銀行生存困難,降低了貸款可用性,損害了底層,對非城市地區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多次批評該法案,稱它損害了美國金融業的競爭力。
特朗普政府推動通過經濟增長、放松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和沃爾克規則修正案,法案的主要內容除了上述大幅放松中小型銀行監管、沃爾克規則修訂外,還允許商業銀行通過減少資本充足率分母來提高賬面資本充足率,計算流動性覆蓋率可以包括投資市政債券以提高賬面流動性覆蓋率等。在上述法案出臺的背后,既考慮了履行選舉承諾和黨派政治,又考慮了外部利益集團的推動。
綜上所述,在總體框架的不斷完善下,美國銀行業監管經歷了從自然混業到分業再到混業的過程。危機往往促進監管收緊,屬于公共利益;銀行、黨等各種利益集團往往影響監管規則,使其朝著自身的方向發展,屬于個人利益;技術突破帶動的經濟增長也會影響規則的演變。
歐洲:德國和瑞士從自然混業發展到全能銀行混業模式
混業商業模式起源于19世紀末的德國、荷蘭等國家。德國、瑞士和其他大陸法律國家一直在使用混合行業,而英國經歷了類似于美國的從分業到混合行業的道路,即大蕭條后的分業。20世紀70年代后,它逐漸放松,其邏輯與美國基本相同。1986年,撒切爾政府的“金融爆炸”改革結束了英國金融分行的商業模式。大量傳統商業銀行并購證券經紀人,形成了一系列超級金融機構。
在大蕭條之前,德國、瑞士和英國的銀行體系沒有本質區別,都處于控制前的自然混業狀態。然而,德國和瑞士對大蕭條的反應不同于英國和美國。相反,他們選擇加強行業監管的水平和力量。1934年,德國銀行法通過,建立獨立強大的機構,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同年,瑞士銀行法將銀行監管權從州收到聯邦。
為什么英國在大蕭條后轉向分業,而德國和瑞士堅持混業?一些研究認為,原因是危機的來源不同。英美蕭條的原因是資本市場欺詐和投機存款。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危機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后的大規模戰爭賠償,導致外債激增。德國實體經濟的高杠桿率傳遞到銀行系統,導致貸款損失。瑞士也因經濟疲軟而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下降。因此,德瑞混業模式具有自然混業的連續性特征,即通過全能銀行經營傳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業務。
四、展望
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危機繼續發酵,但危機發生在加息周期結束時。硅谷銀行和瑞信已經破產或被收購。第一共和國銀行破產造成的市場波動減少,與系統性風險仍有距離??偟膩碚f,這場危機可能會產生幾個影響:
1.加強美國銀行業監管
4月28日,美聯儲發布了對硅谷銀行監管的審查報告,認為硅谷銀行破產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董事會和管理層未能管理風險;二是隨著硅谷銀行規模和復雜性的增長,監管機構沒有充分認識到脆弱性;第三,當監管機構發現脆弱性時,沒有采取措施修復問題;第四,《經濟增長、放松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和沃爾克規則修正案降低了監管標準。以上結論充分體現了美國政府對危機的看法。根據行業的實際需要和黨的政治考慮,拜登政府將加強對美國銀行業的監管,特別是中小銀行;同時,存款保險的上限可能會增加,因為存款保險的存款覆蓋率低(不到50%的存款受到保護)影響債務穩定性。
2.美國法人銀行數量減少
在美國,盡管1994年發布的《里格-尼爾州際銀行法案》取消了分行的區域限制,但法人銀行的數量迅速減少,但長期的單一銀行制度使美國的法人銀行數量仍遠高于其他西方國家。2022年底,美國有4844家法人銀行,超過了歐洲主要國家銀行數量的總和,這也是美國銀行體系不穩定的原因之一。大銀行對中小銀行的收購不會以摩根大通收購第一共和銀行而告終。未來,銀行并購可能成為一種趨勢,收購的原因不再是危機,而是中小銀行監管收緊后合規成本增加和生活空間壓力的實際選擇。
3.美國銀行業的信貸供應能力將面臨短期緊縮
隨著美國中小型銀行的持續危險,美國銀行業特別是中小型銀行的信貸供應水平在短期內繼續下降。根據美聯儲最新報告,截至5月3日一周,美國商業銀行系統貸款余額下降157億美元(季度調整后),上周數據增加419億美元,從結構上看,主要是中小銀行貸款下降136億美元,因為中小銀行主要是中小企業融資,相關企業將受到影響。與此同時,信貸作為經濟的領先指標,將拖累美國未來GDP增長,增加衰退的風險。
4.歐洲銀行業轉型將進一步深化
這場危機暴露了德瑞全能銀行模式風險隔離能力薄弱的問題,歐洲銀行業轉型將進一步深化。事實上,在這場危機之前,歐洲銀行業的戰略轉型已經開始,主要是減少投資銀行業務,回歸傳統銀行,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2015年,德銀通過“2020戰略”,減少投資銀行業務,調整個人和公司客戶業務;瑞信在被收購前也提出了類似的計劃。需要觀察的是,歐洲銀行業是否會逐漸轉向控股公司模式,從而加深歐洲證券業的運營,這可能是危機帶來的更深遠的影響。
(作者工作單位為廣東省銀行業保險監督管理局,經濟學博士)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m.aaeedd.cn/cq/17990.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