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引言:無法忽視的“續航焦慮”
在消費電子產品完全滲透我們生活空間的今天,“續航焦慮”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產品痛點。從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到兒童智能玩具,用戶對輕薄化、高性能的追求從未停止,但這一切都受制于一塊小小的電池。當行業普遍將希望寄托于電池技術的下一次革命時,曾迪,一位資深的電子工程師,卻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根本的方向:從設計的源頭出發,向每一個毫瓦的能耗“宣戰”。
曾迪近期發表的論文《大數據時代下電子信息工程中低功耗技術在產品研發中的應用與實踐》,不僅在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更揭示了一條在電池技術瓶頸期,通過極致的軟硬件協同優化,徹底改變消費電子產品續航體驗的全新路徑。
一位工程師的遠見:從“增大電池”到“精控能耗”
曾迪,現任廣西洛貝爾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是一位在消費電子領域深耕十余年的資深專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主導了大量便攜設備的開發,也親
(圖為曾迪)
眼見證了“續航”如何從一個技術參數,演變為制約整個行業創新步伐的枷鎖。
“我們不能總用‘加大油箱’的思路去解決‘發動機’效率低下的問題,” 曾迪一針見血地指出,“單純依賴更大容量的電池,只會讓設備變得更重、更大、成本更高,甚至帶來安全隱患。真正的突破,必須回到電子工程的原點,從系統層面重構能量的使用方式?!?/p>
正是這一理念,驅動他帶領團隊開啟了一項艱難但意義深遠的研究。他要做的,不僅僅是優化某個單一環節,而是要建立一套貫穿產品研發全流程的、數據驅動的低功耗設計方法論。
破局之路:軟硬件協同的“雙螺旋創新”
傳統低功耗設計往往依賴工程師的經驗,或是在硬件和軟件層面各自為戰,效果有限。曾迪團隊研究的獨創性在于,他們將硬件的精細化設計與軟件的智能化調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雙螺旋”式的創新體系。
硬件層面:從“被動節能”到“主動管理”
面對硬件功耗這個“硬骨頭”,曾迪團隊取得了三大關鍵突破:
1. “積木式”動態供電電路:傳統電路設計一旦定型,供電策略便相對固定。曾迪團隊反其道而行之,設計了一種創新的“積木式”供電架構。該架構能根據任務負載,像控制精密的水閥一樣,對芯片內部不同的功能模塊進行毫秒級的獨立供電開關與電壓調整。這意味著,在設備待機時,只有最核心的幾個“神經元”在工作,其余部分則能實現“深度休眠”,功耗降至微安級別。
2. 基于大數據的元器件“畫像”選型:為了從源頭杜絕“漏電”,曾迪團隊耗時數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元器件功耗數據庫。他們不僅測試常規參數,更記錄了數千種電阻、電容、芯片在不同溫度、電壓、負載下的動態功耗曲線,為每個元器件繪制出精準的“功耗畫像”。在設計新產品時,系統能通過大數據分析,自動推薦出最優的元器件組合方案,將靜態功耗降低了驚人的30%以上。
3. 高效率電源轉換方案:在電源管理芯片(PMIC)的選擇上,團隊放棄了通用的“萬金油”方案,而是針對產品特性,深度定制開發。通過優化拓撲結構和開關頻率,他們將電源轉換效率從行業普遍的85%提升至95%以上。這看似微小的10%,對于延長整機續航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軟件層面:從“被動響應”到“智能預判”
如果說硬件創新是打造了一副“節油的引擎”,那么軟件算法的精簡與重構,則是為這副引擎配備了“智慧的大腦”。
1. “算法瘦身”與任務調度重構:團隊對操作系統底層代碼進行了“地毯式”的梳理,識別并優化了上百個不必要的后臺輪詢和冗余計算,為核心算法“瘦身”。同時,他們重構了任務調度機制,引入了“潮汐式”處理原則——將非實時性任務打包,在系統負載的“低谷期”集中處理,避免了頻繁喚醒系統帶來的額外功耗。
2. 傳感器數據的“智慧”采集:以智能交互玩具為例,傳統做法是讓傳感器以固定頻率持續工作。曾迪團隊的方案則是建立了一個用戶行為預測模型。系統能根據孩子的互動習慣,智能預判傳感器何時需要被喚醒,其余時間則讓其進入休眠。這種“按需喚醒”的策略,僅傳感器部分的功耗就下降了近70%。
實踐的檢驗:一款“超長待機”智能玩具的誕生
理論的價值最終要由產品來證明。廣西洛貝爾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兒童智能交互玩具,正是這套低功耗技術體系的“集大成者”。
在研發初期,這款功能復雜的產品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按照傳統設計,內置的電池最多只能支持7小時的連續互動。這意味著家長幾乎每天都需要充電,用戶體驗很差。
曾迪團隊在應用上述軟硬件創新技術的同時,克服了新電路架構與操作系統底層驅動的兼容性難題,解決了預測算法在復雜交互場景下的準確性漂移問題。經過多輪迭代優化,最終的成品震驚了所有人:在保持高安全性與流暢交互體驗的前提下,這款玩具實現了長達9天(每天6小時)的超長續航。
“當消費者驚訝于我們的產品甚至大半個月都不用充電時,我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曾迪自豪地說。
定義未來:毫瓦必爭的深遠價值
曾迪團隊的研究成果,為消費電子領域乃至整個電子信息工程行業,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如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工程指南。
業內專家對此評價道:“曾迪的研究創造性地將大數據技術與軟硬件協同設計深度融合,構建了全鏈路的能效優化解決方案。這不僅解決了‘高性能’與‘長續航’難以兼容的行業共性難題,更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低功耗設計依賴經驗試錯的傳統模式,建立了一套可量化、可復制的新范式,其價值不可估量?!?/p>
正如曾迪在論文結尾所強調的,對毫瓦級能量的精準調度,其意義不僅在于延長設備的運行時間,更在于重構一個人與技術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生態。這場“續航戰爭”的勝利,最終將惠及每一位消費者,并將使電子行業邁向一個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續的未來。(白梓玥)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m.aaeedd.cn/news/68974.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