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作為第一位中國大陸獲得過“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的90后攝影師儲衛民(Thomas看看世界)在全球影像大師訪談節目Onsite在場中談到:“一張好照片是等出來的,是標新立異試出來的,更是用心感受出來的。”訪談現場他還分享了包括《格陵蘭島的冬天》《火車看中國》《中國新塔》等代表作的創作歷程,讓更多人看到一名攝影師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藝術造詣。
據悉,Onsite在場是一檔由全球影像場景產品生態開創者樂其創新SmallRig主辦的全球影像大師訪談節目,在全球范圍內邀請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人物,分享個人創作動機、創作故事、創作心得、靈感來源等。
好照片是“等”出來的
位于格陵蘭島西部的烏佩納維克小鎮每年都有五個月被籠罩在冬季寒冷的氣溫里,這里離北極圈只剩下700公里的距離。除了長久居住在此處的因紐特人,到訪這里最多的,恐怕就是那些被因紐特人五顏六色的小房子吸引的游客了。
但像儲衛民這樣,在小鎮靠近機場的空地上,冒著零下40°的嚴寒,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的”瘋子“顯然并不多見。在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刻,儲衛民搭乘上了一周只有一班的飛機,靠著買來的地圖,一步步摸索到了這座小鎮里。
這里,烏佩納維克,是他此行的目的地。兩個小時的等待之后,儲衛民終于看到了他期待中的場面,一家三口手牽著手走到了路中間,恰到好處的天氣、精準推算得出的藍調時間,再加上這決定性的一幕,儲衛民終于決定按下手中的快門,記錄下了這張難得的照片。
畫面中,小鎮大部分視野都被暴雪籠罩著,顯得陰暗朦朧,唯一清晰地,只有鎮子中間那條被路燈照亮的雪路,在路的正中間,一對父母一左一右,牽著自己的孩子匆匆前行。
在如此寒冷的景色里,這張攝影作品給人的第一感受依舊是無盡的溫暖——一種能讓所有人感受到“在場感”的溫暖,仿佛此刻,你就站在攝影師站立的位置,安靜地目送這一家人遠去。
2019年,這張名為《格陵蘭島的冬天》的攝影作品贏得了當年的國家地理旅行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獎;他的作者名叫儲衛民,一位90后的攝影師。因為熱愛,儲衛民放棄了軟件工程師的高薪工作,走遍3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開啟了自己的職業攝影師生涯。
2022年,儲衛民的另一組關于房地產預售問題和爛尾樓現象的新聞攝影作品《爛尾樓里的微光》拿下了荷賽獎——國際專業新聞攝影獎項中最具權威的獎項。作品中,無處可去,被爛尾樓問題拖累的居民只能點著最簡陋的燈,在遠沒有裝修好的房間里勉強生活著,這組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和關注到中日韓等東亞國家頻繁發生的爛尾樓問題。
無論是拍攝格陵蘭島上一家三口手拉手的溫馨時刻,還是讓關于爛尾樓的照片像一把刀一樣切開房地產業的毒瘤。儲衛民始終希望自己的攝影作品呈現出一種“在場”感——攝影師在場、態度在場、觀看的視角在場,這同時也是SmallRig品牌傾力打造的“ONSITE在場”欄目想要傳遞的最核心理念,抵達現場,持續地行動,持續地創造讓更多人看到更廣袤的世界的機會,是影像創作在今時今日的最重要存在意義。
在創作方面,儲衛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性和邏輯性,在通過其他攝影師的照片了解到這座島嶼后,儲衛民前前后后去了四次,他在格陵蘭島累計居住的時間,早就超過了半年。根據自己的興趣按圖索驥,儲衛民慢慢在島上探索找尋到了自己的拍攝興趣所在。那些掩映在冬日大雪中,和自然美景相呼應的建筑與居民,成了儲衛民最主要的拍攝對象。
所以,在儲衛民看來,《格陵蘭島的冬天》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抓拍出來的,不如說是等出來的。“一張好的照片也是需要長期地積累、探索,以及耐心地等待的。”
看到中國,更想看到變化中的中國
當然,偶爾也有某些特殊時刻,是好的作品在“等”儲衛民來發現。近些年,儲衛民最為外界熟知的攝影作品《火車上的中國》,就源于這樣一種巧合。2021年,在坐火車去西寧格爾木的路上,儲衛民被車窗外茫茫的戈壁灘吸引。戈壁灘上有大量的自然風光,但更重要的是,你同樣能在這里看到很多新修的公路,看到一些化工廠。風景是千年萬年亙古不變的,但建筑和工業卻象征著近十年的國土變遷。儲衛民立馬覺得自己一直在構思的中國自然風景拍攝計劃有了思路——他要拍一套又有風景名勝,又能體現出中國近幾十年發展的風景圖。
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火車的車窗天然地為這樣的攝影主題提供了完美的取景框。從火車車窗內看出去的照片既解決了從哪兒看、看什么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也回答了誰在看的問題。坐著火車來往穿梭于中國山河的人們,從來都是中國發展最重要的見證者之一。而火車、高鐵,也正在讓遠赴千里之外去欣賞風景變得越來越可能。
透過火車車窗望向窗外風景的目光與攝影機,都是當下中國所獨有的觀看之道。
而看到戈壁灘和化工廠同框,看到復興號車窗外的雅魯藏布江與遠處的藏東輸電線路鐵塔同框,也是當下中國所獨有的景色。
在《火車看中國》這組攝影作品里,儲衛民為原本單一的風景攝影,找到了最恰切的人文溫度——一種在場的目光。在中國發展的這十數年里,有無數人因為無數理由,需要坐上火車,跨越山河去往遠方,也有無數人在火車上目睹了這變化的建筑與不變的風景。時代變化、風景秀麗,都是一種相對宏大的敘事。只有目光在場時,我們才能看到更具體的、更鮮活的人,才有機會能夠想象那些目光背后一個又一個個體坐在車窗前,望向窗外時的心情。
在一張拍攝于拉林鐵路上的照片中,儲衛民特意選取了一張非常有故事的臥鋪桌子,桌子上是五顏六色的各種各樣的飲料瓶,有礦泉水,有可樂,有果汁,有保溫杯,還有牛奶。窗外是林芝漫山遍野的桃花,照片拍攝的時候,剛好是拉林鐵路開通后,林芝第一個桃花季。
如果說,窗外的桃花回答的問題,是鐵路開通后,給外地的游客帶來了什么便利。那么借助那些各式各樣的飲料瓶,儲衛民想要讓大眾思考的,則是鐵路為當地人帶來了什么?基礎建設?經濟發展?又或者是更多的消費選擇?按儲衛民自己的理解,他覺得鐵路給當地人帶來的是一種選擇的權利,當你坐火車想喝飲料時,可以有越來越多豐富的選擇,這在當地,是一種很大的變化。
《火車看中國》之外,儲衛民的另一個作品《中國新塔》同樣表現出了他對社會人文議題的關注,以及他的藝術創新能力。《中國新塔》聚焦的話題更垂直,圍繞著新能源領域,儲衛民記錄下了一系列“新塔”——發電機。
儲衛民覺得,從古至今,“塔”都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美學符號。在古代,塔更多是佛塔,象征的是人類文明對信仰的理解,把發電機看作是今天的新塔,象征的則是人類文明今天對于科技的理解。塔是宗教隱喻、是建筑審美,同時也是能源、材料與科技的代名詞。
因此,在拍攝《中國新塔》時,儲衛民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風格,讓觀眾能夠從另一種更獨特的審美視角去重新理解這些發電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更立體地認知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從宗教信仰到科學技術,高聳入云的塔始終形態相似、內涵相近——在《中國新塔》的創作中,儲衛民希望弄明白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之美。今天,中國的新能源行業發展得非常不錯,但與之相關的攝影作品卻不多,儲衛民覺得,自己有義務將這種同時攜帶著東方審美的作品帶到國際賽事上去,讓同樣熱衷于拍攝新能源發展的歐洲攝影師了解當下的中國。
在儲衛民的這些作品里,你總能微妙地捕捉到一種獨屬于理科生的浪漫。一方面是壯觀綺麗的自然風光,另一方面,他總能留意到那些隱藏在風景中的現代建筑。比起100年200年都不變的自然風景,儲衛民更愿意觀眾通過自己的作品,看到中國變化的那一面,看到雅魯藏布江的桃花與西藏的電網、光伏發電站、水電站能夠非常融洽地統一到同一張照片中。
等待,讓我不虛此行
2012年,儲衛民終于確認了每天在格子間里的程序員工作不是自己人生想要的樣子。在當了三年全職的軟件工程師之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擁抱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攝影愛好,從一名業余攝影師正式轉變成職業攝影師。
但就像是在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冷靜和嚴謹一樣,儲衛民從不認為自己在對辭職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是沖動的。如果不是反反復復研究了攝影師該如何賺錢、如何生存,他也許永遠不會跨出這勇敢的一步。
一直以來,理工科的背景都在幫助儲衛民確保自己的創作保持足夠的邏輯性。在創作方面,儲衛民表現出了自己作為一名理科生的獨特優勢。他總是喜歡提前嚴謹地謀篇布局,做好各種規劃。
等待、借鑒、考量、反復,是儲衛民在形容自己的攝影創作過程時,反復出現的最主要的幾組關鍵詞。作為一名攝影師,儲衛民不僅有對攝影的無限熱情,更有著對創作的篤定與自信。在確定自己的作品足夠獨特之前,等待與思考在儲衛民看來是一件始終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在如今社交媒體每天可以產生成千上萬張照片的時代,獨特性與風格,是一名攝影師最基礎的立身之本,至少,在儲衛民看來如此。
“如果大家都這么拍,你就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想法,偏不要這么拍。”儲衛民覺得,之于攝影,好的設備當然重要,但好的技術和思維更加關鍵。無論是對于初學攝影的小白,還是職業攝影師,標新立異都是唯一的出路。
這同樣也是樂其創新SmallRig作為全球影像場景創新產品制造商,一直以來秉持的企業理念。斯莫格希望攜手更多行業伙伴,突破影像邊界,讓創作更自由,讓攝影更有風格,讓每個攝影愛好者都找到標新立異的創造力。通過全球首創的“用戶—廠商共創”的產品開發模式,斯莫格已經實現了產品與用戶之間密切的良性互動,共創平臺上已經聚集了全球范圍內數千名專業攝影師和一線攝影器材廠商。
儲衛民最自豪的一張關于上海外灘弄堂的照片,就是一張徹徹底底的標新立異之作。大部分人都選擇晴天去拍上海,他偏要選臺風過后的暴雨天,選路上行人最少的時候。別人拍東方明珠塔的燈光夜色,他偏要拍還沒來得及亮燈,在云霧中朦朦朧朧的東方明珠塔。
最終,畫面的主體被確定為一名穿著時髦,步履匆匆的女生。同樣是拍浦東、拍外灘的老洋房、拍東方明珠塔,拍最廣為人知的上海符號,儲衛民仍舊希望自己可以從中拍出更多元化的、被很多人忽視的上海。
也只有這樣的等待與思考中,儲衛民才能等來他想要的影像——這樣的影像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之美的追尋,同時也需要關于人,只有將人的故事和人類的文明結合進美麗的自然風光中,影像才耐看,才具有不可取代性。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m.aaeedd.cn/news/67432.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