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周亮
5月29日,廣東省正式發布了《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再次明確了高質量發展路線圖。《上海證券報》記者整理了7個關鍵數據,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解讀。
關鍵數據:13萬億元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創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優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若干意見》提出,要堅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要”,牢牢把握規劃,把項目落在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人民銘記在心,努力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共有24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以不到1%的土地面積和6%的人口創造了約11%的經濟總量。
廣東省省長王偉忠表示,廣東將準確把握黨中央的戰略意圖,認真承擔廣東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責任,廣東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首要任務,以珠江三角洲為主要地位,做大事,加快世界級大灣區建設,發展最好的灣區。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發展條件非常好。如果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融合在一起,就會大放異彩。例如,香港的許多大學在世界排名前50、前100,其科研創新體系和人才體系相對完善。珠三角企業的應用技術轉化能力很強,正因為如此,珠三角在過去幾十年里成為了世界制造工廠。金融也是大灣區的一大優勢。金融業基本上決定了實體經濟的價值。經濟活動無論資本走到哪里,都會走到哪里。基于分工發展金融服務業,香港、深圳和廣州可以建立一個能夠與華爾街競爭的金融中心。
關鍵數據:6.9萬家
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提升“六力”,打造“六地”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意見》提出,與港澳合作,推進若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擴大和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若干產業創新高地。
數據顯示,廣東省R&D投資從2018年2704.7億元增加到2022年4200億元,R&D投資強度從2.71%增加到3.2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4.5萬家增加到6.9萬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位居全國第一。
王偉忠表示,廣東將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加快建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全面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重點提升“六力”、打造“六地”:一是提高創新競爭力,建設科技體制改革示范場所;二是提高創新領導力,建設重要的原始創新政策來源;三是提高創新實力,建設關鍵核心技術來源;四是提高創新驅動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場所;五是提高創新支持,建設科技金融深度整合;六是提高創新驅動力,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人才向往的聚集地。
黨組成員、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廣東繼續攻克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能力指數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二,科技創新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世界的閃亮名片。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玉如表示,廣東、香港、澳門灣地區是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充分發揮大灣區優勢,加強跨領域、跨區域、跨系統合作,聚集三地和國際科技創新力量,共同推動大灣區優質發展。
關鍵數據:6.7萬家
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新增了幾個萬億元的產業集群
“建設現代工業集群。”《若干意見》提出,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梯隊產業模式,努力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20個戰略產業集群的發展,重點加快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儲能、海洋牧場等產業的發展,增加數萬億元的新產業集群。目標是抓住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領域的制高點,前瞻性地規劃建設一批未來的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8年3.48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3.95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萬家。
王偉忠提出,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導向,以制造業為導向,深入實施產業、平臺、項目、企業、環境五項改善行動,加快制造業強省建設,在廣東現代化產業“支柱”建設的新高度。提高質量,擴大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萬億元產業集群,加快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學健康、新能源產業成為新的萬億元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深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建設5000億元產業集群。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協會執行主席彭鵬表示,廣東應始終堅持制造業,更加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基礎先進、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廣東作為經濟最大的省份,“制造業領導者”將使中國制造業更有力地聚集全球資源,成為產業的“支柱”。
關鍵數據:2萬億元
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承接
國內外產業有序轉移
根據《若干意見》,促進產業優化布局和有序轉移,堅持政府促進、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雙贏合作,支持粵東、粵西、粵北更好地承擔國內外產業有序轉移,特別是珠江三角洲。
據廣東省商務廳此前消息,廣東將努力在粵東、粵西、粵北引進5000多個內外資產業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萬億元,其中投資1000多萬元的產業項目超過1000個。
“大力推進產業有序轉移。王偉中表示,堅持“政府推進、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強產業項目導入、園區開發建設、聯合招商引資、利益共享機制等方面的協同聯動。,推動一批1億元項目和一批10億元企業落地,帶動和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地承接國內外產業有序轉移,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繁榮。
廣東省財政部主任戴云龍表示,產業轉移是一種市場行為,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也應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前途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的疊加效應。在制定財政配套措施時,廣東將堅持政府推廣、企業主體、市場運營、雙贏合作,結合新形勢采取創新思路和措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努力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取得更大成果。
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俊民表示,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此外,由于工業園區建設過多、產業集聚度低,過去一段時間產業承接不理想。如果政策、指導、措施和實際操作水平到位,粵東西北有條件取得突破性進展。建議為粵東西北地區推出有競爭力的產業,承擔投資政策。
關鍵數據:7000家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加強企業梯度培育
根據《若干意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注冊制度改革,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發展,建設完整的期貨產業鏈,完善當前聯動市場體系。
廣東省提出加強企業梯度培育,支持企業專業化、新發展,實施“企業轉移、小規則、股票轉移、股票上市”市場實體培育計劃,今年推進7000多家企業“小規則”。
廣東省證券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文哲表示,廣東省資本市場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和中國證監會的決策部署,高度重視企業上市培育,幫助廣東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好做強。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李建議:“廣東應進一步完善上市儲備企業資源數據庫的建設。篩選合格的儲備企業進入倉庫,形成一批上市、審批、指導、培育一批儲備企業梯度,加強分層,根據主板、創業板、科技創新板、北京證券交易所,努力做好跟蹤服務工作。”
關鍵數據:8.31萬億元
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
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經濟新體系
“建立更高水平的開放經濟新體系。”《若干意見》提出,要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的結合。穩定美歐等市場,拓展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市場,建設一批萬億元、千億元的新出口產業集群,加快大宗商品、電子元器件六大進口基地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試點區建設。
2022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8.31萬億元,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正增長,創歷史新高,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9.8%,穩居中國外貿最大省份。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遲福林認為,關鍵是加快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無論是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大任務來看,還是從廣東以制度開放爭當中國現代化先鋒的實際需要來看。這不僅有利于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也有利于顯著提高粵港澳發展協調性、經濟競爭力和引領周邊地區的能力,也是實施“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務實選擇。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要起點,實施政策體系一體化創新,使廣東繼續走在服務業市場開放、要素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商業環境的前列。
關鍵數據:100公里
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
試點示范高質量發展
“推進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若干意見》提出,推進珠江口大灣區一體化優質發展試點示范,引領珠江口周邊100公里“黃金內灣”建設。
王偉忠表示,圍繞建設中國現代化的主導地位,堅持“一國”的基礎,充分利用“兩制”的利益,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試點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不斷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支持香港、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化的制度優勢和美好前景。
香港中國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所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表示,“黃金內灣”是大陸與香港、澳門發展聯系的重要樞紐。未來,大灣區內地城市應深入融入“黃金內灣”建設,充分利用制度聯通、產業合作、要素流動等優勢,深入參與大灣區科技和產業協調創新,共同推進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m.aaeedd.cn/jl/17971.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